我国线缆职业的“罪与罚”电线电缆职业虽然只为一个配套职业,却占住着我国电工职业1/4的产值,与国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,可称之为“动脉”与“神经”。
在近几年我国大力投资基建项目的过程中,电缆职业也迎来职业发展的“繁荣”阶段,目前我国已经构成4大线缆生产基地,大中小型企业逾万家;“十一五”期末,我国电线电缆职业的产值规模已经超越7300亿元,不管从规模、产量、企业数量还是增长速度均位列世界 。
但从深层次来看,在线缆职业表现光鲜的背后,隐藏着诸多严峻缺陷。
如总量过剩、有效供给缺乏、结构性矛盾突出、投放产出低、科技创新单薄等。
(1)技术含量低产品充斥市场,职业竞赛趋向白热化。
业内专家表明,目前我国仅有30%的线缆品种可达到国际市场能接受和可参加竞赛的水平,70%的线缆品种急需提高产品水平和层次。
在我国上万家的企业傍边,大部分企业规模小,而真正可以在国家严峻项目上具有中标能力的只有50多家,其余企业只能就那些“残羹冷炙”活着,此也导致着一个必然的结果:职业无序化竞赛、产量质量下降、假劣伪冒。
一小型线缆企业主陈先生表明:“我们基本上不悉数用电解铜拉丝生产线缆,更多的是参杂纯度相对较高的废铜,已降低生产成本;并且,我们经常盼望着铜价跌落,这样产品才能卖出去,所有我们这边库存对比较多。
”从有库存厂商希望铜价跌落来看,产品“含金量”可见一斑。
(2)职业重复投资现象突出,生产能力严峻过剩。
2008年40000亿投资引爆了房地产,也令线缆企业数量急剧上升,曾经一度出现这种现象:个人购买筛选下来的线缆生产机器,立刻购买原料开工,成为线缆小作坊。
另外,在很近几年农网改造过程中,不少企业一拥而上生产架空导线、交联电力电缆;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时,又有不少企业投入生产高压电缆和光纤光缆;近年来又有不少企业投资生产汽车类电线,尤其是外资进入国内高压电缆、光缆和特种线缆市场,使竞赛越来越剧烈,结构性过剩也越来越严峻。
(3)市场导向缺失,地方保护严峻。
电线电缆职业对GDP的贡献率偏高,地方政府对其格外“关注”。
目前来看,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市场构成,各地之间的无形门槛没有打破,地方保护主义仍然严峻。
线缆贸易商表明,有些地方政府硬性要求使用本地产品,我们外地产品难以进来;更有甚者,监管部门只查外地企业,不查本地企业。
地方保护严峻极大的阻碍了线缆市场化、产品规范化的进程,这对线缆职业的健康发展来讲也是
裁线机一“硬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