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缆测量绝缘电阻的技术 测量绝缘电阻是检查电缆绝缘良好与否的很简便方法。
绝缘电阻高 表示绝缘良好,绝缘电阻下降,表示绝缘材料已经受潮或发生老化和劣 化。
运行中的电缆,如绝缘电阻下降,则泄漏电流增大,导致绝缘材料发 热、击穿和烧毁,发生电缆损坏和停电事故。
所以说,检测电缆的绝缘电 阻很有必要,也是测定电缆绝缘是否良好的很起码的方法。
当电缆的绝 缘中存在部分受潮、全部受潮或留有击穿痕迹时,绝缘电阻的变化取决于 这些缺陷是否贯穿于两极之间。
如缺陷贯穿两极之间,绝缘电阻会有灵 敏的反映。
如只发生局部缺陷,电极间仍保持着部分良好绝缘,绝缘电阻 将很少降低,甚至不发生变化。
因此,绝缘电阻只能有效地检测出整体受 潮和贯通性的缺陷。
电缆绝缘电阻首先决定于绝缘的尺寸和材料,不同型号的电缆其绝 缘材料与绝缘结构差异较大。
电缆绝缘电阻受电缆头污秽和潮湿等因素 的影响很大,如不同的绝缘材料在相同的受潮条件下,电气击穿强度的降 低也大不相同。
鉴于以上几点原因,在试验规程中对电缆绝缘电阻的阻 值未作具体规定,要求自行规定,一般可参照表 33 - 1 所列标准判定合格 与否。
注意,表中所列数值均为换算到长度为 1km,温度为 20℃时的绝缘 电阻值。
表 33 - 1 绝缘电阻值
序号 | 电压等级 | 绝缘种类 | 绝缘电阻,MQ |
1 | 3kV 及以下 | 粘性浸渍纸绝缘 | ≥50 |
2 | 6kV 及以上 | 粘性浸渍纸绝缘 | ≥ 100 |
3 | 3kV 及以下 | 干绝缘 | ≥ 100 |
4 | 6 ~ 10kV | 干绝缘 | ≥200 |
5 | 6 ~ 10kV | 不滴流 | ≥200 |
6 | 0 . 5kV | 聚氯乙烯绝缘 | ≥30 |
7 | 1kV | 聚氯乙烯绝缘 | ≥40 |
8 | 3kV | 聚氯乙烯绝缘 | ≥50 |
9 | 6kV | 聚氯乙烯绝缘 | ≥60 |
10 | 6 ~ 10kV | 交联聚乙烯绝缘 | ≥ 1000 |
11 | 35kV | 交联聚乙烯绝缘 | ≥2500 |
电缆中的绝缘体,可以认为是由一绝缘介质组成的电容器,如图 33 - 1 所示。
当直流电压施加于电容器之初,有较大的充电电流,稳定以后,则只有微小的泄漏电流流过绝缘体。
又由于绝缘体的极 化和吸收作用,绝缘 电 阻 的测量值与加压时 间有 关,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衰减。
通常将加压后不同时图 33 - 1 介质电容 间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称为绝缘电阻的吸收比。
为便于比较,通常取 1 分钟的值作为电缆的绝缘电阻,用 60 秒和 15 秒时的绝缘电阻值之比作为 吸收比,用公式表示为:式中 R60—60 秒时的绝缘电阻,MQ;R15—15 秒时的绝缘电阻,MQ。
利用吸收比可以判断电缆绝缘是否受潮,同样也适用于对电机和变 压器等电容量较大电气设备绝缘状况的判断。
对于绝缘子等电容量很小 的设备,绝缘电阻只需几秒钟时间就可稳定下来,没有吸收特性,用不着做吸收比试验。
当电缆绝缘干燥时,泄漏电流成分很少,绝缘电阻由充电 电流所决定。
在 15 秒时,充电电流仍比较大,这时的绝缘电阻 R15 比较 小。
60 秒时,根据绝缘材料的吸收特性,这时的充电电流已接近饱和,绝 缘电阻 R60 比较大,所以吸收比就比较大。
当电缆绝缘受潮时,泄漏电流 大大增加,因时间而变化的充电电流影响就比较小,这时泄漏电流与加压 时间无关,R60 和 R15 就很接近,吸收比就降低了。
这样,通过测得的吸收 比的数值,可以初步判断电缆绝缘是否受潮。
鉴定的标准是,如绝缘没有 受
裁线机潮,吸收比应大于或等于 1. 3,即 R60/R15 ≥ 1. 3。
总之,通过绝缘电阻试验,能发现电缆绝缘整体受潮或贯通性的缺 陷,通过吸收比试验,电缆绝缘受潮程度能明显表示出来。